2016年6月17日下午,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第十一届“学院奖”颁奖典礼暨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举行。北京大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领导、北京电影学院等兄弟院校教师代表与艺术学院师生近200人参加活动。
活动伊始,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发表讲话。她说,北大艺术学院成立以来,依托学校独特的品牌感召力、优秀的师资队伍、雄厚的学科实力和良好的校园氛围,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创造力和广阔视野的高端艺术人才。她代表学校对艺术学院的学生培养表示了肯定,并对获奖同学表示了祝贺。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明利发言。刘明利说,随着MFA(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不断发展,有更多的艺术硕士学生作品也加入其中,该活动现在已经成为了集中展示艺术学院学生原创作品的舞台。他希望未来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无论是艺术学院还是其他院系的同学,都能来到这个大舞台展示自己。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表示,此次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成功尝试。他鼓励同学们利用好学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和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的协调能力,不断进取,勇于创新,拍摄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影视作品。
最后,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对校内外嘉宾、各部门领导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还与师生共同分享心得——“大学生能否出佳作?”答案是肯定的。希望在学校老师们激励鼓励下,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更多佳作在将来问世。他预祝展映活动圆满成功。
活动颁发了包括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青年剧本扶持计划”奖,“学院奖”年度优秀毕业作品奖、最佳技术呈现奖、最佳剪辑奖、学院奖优秀纪录片奖、最佳创意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演员呈现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等十几个奖项。颁奖结束后,现场放映了几部优秀毕业作品的经典片段:MFA同学通过海量的素材积累、依靠敏锐的社会现象感知能力和及温暖的同情之心创作出的作品《负一年级》,工业级的制作水准、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和充满表现力的类型作品《古惑镇激斗少年》,欢乐、荒诞、具有很强表达能力和节奏感的本科生作品《捧逗留学记》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院奖”颁奖典礼暨优秀影视作品展映是学院一年一度的影视文化艺术活动,是学院为丰富校园文化艺术生活、推动学生实践创作而搭建的重要平台。自2005年创办以来,“学院奖”每年都集中展示艺术学院影视编导专业本科生的毕业作品。北京大学艺术学本科专业教育始于2001年起开设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制4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面向全国招生。该专业依托北大雄厚的人文学科优势,借鉴世界各国影视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进行开放的、面向社会、着眼未来的教学实践,体现了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十余年来,艺术学院一直坚持以“道”驭“技”、理论性与应用性交融、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方针,注重中学与西学汇通、艺术体验与人生境界汇通,致力于培养富于北大传统与特色的艺术专业高层次人才。学院本科生在校期间创作的电影短片作品中涌现出不少优秀之作,在国内外多项影视作品奖项中获奖。如卢茜、周圣葳、马瑞青、柳青、石坤等同学的作品在“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上获取“最佳纪录片奖”“年度金奖”“最佳实验片奖”等,还有学生剧本入围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栏目、美国洛杉矶独立电影节、西班牙 laspalmas国际电影节、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等。截至2015年,已有500多人(包括外国留学生)从北大艺术学院毕业。他们的身影遍布于全国影视文化、电视媒体、影视制作、文化经营管理、影视报刊音像出版等单位或部门,成为影视传媒行业重要的中坚力量。例如活跃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李思思,新华社记者王艳,知名编剧秦海燕、王安安、柳青、杨梅媛等。2010年,展示活动加入了年度作品评选和展映环节。
近年来随着北大艺术管理硕士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发展,该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也纳入了学院奖评奖范畴和作品展映环节。这些作品是同学们工作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深入结合,其中涌现出了一批优质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影视艺术作品。秉承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学院致力于把“学院奖”建设成为中国校园年度影视作品的盛典,在展映北大艺术学院学生原创优秀影视作品的同时,打造北大原创艺术的新标杆,为影视行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