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第三届“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东旭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经济科学》杂志社协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10余位劳动经济学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在论坛中报告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自国内高校、新闻媒体、企业界的60余位嘉宾参会。
在论坛的开幕式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和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科学》杂志主编黄桂田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与协办方致开幕辞。张辉对本届论坛的召开给予高度评价,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黄桂田指出,劳动经济学在当今的经济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有助于加快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收入分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他鼓励更多优秀的劳动经济学者到《经济科学》投稿。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秦雪征副教授主持。
开幕式后,论坛轮值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赵忠教授代表“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理事会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本届论坛表示感谢,并介绍了“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目前的发展情况。据悉,该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旨在为中青年劳动经济学研究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在成立的第一年已经举办了三次学术活动,前两次论坛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举办。
论坛的主题演讲由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主持。作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杰出校友,李实首先表达了重回母校的喜悦之情,并感谢北大经济学院和《经济科学》杂志对论坛的支持。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孙文凯教授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施新政副教授分别就子女养老模式以及配偶劳动供给问题作了精彩的报告。孙文凯指出,在我国,独生子女相比于多子女家庭的子女更多地选择和老年人同住,而经典的生命周期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国的子女与老人同住现象。中国的同住养老行为,更多地应该是利他行为、成本分摊和社会规范的影响。施新政的研究发现,配偶之间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基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五天工作制”改革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对于男性来说,配偶劳动时间的增加将减少其自身的劳动供给;而对于女性来说,这一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不论男女配偶劳动供给的增加都将显著增加另一方的家务劳动时间。以上结果证明我国劳动者配偶之间的劳动供给存在替代性,这与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结论相异,这为今后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
随后,论坛在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与会学者就人力资本投资、卫生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创新、工资差异、家庭金融与消费等问题分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论坛闭幕式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科学》编委夏庆杰作总结发言。夏庆杰指出,目前国内劳动经济学领域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学者,《经济科学》杂志将会进一步鼓励支持这些学者发表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论坛得到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开幕式之前,学院党委书记章政教授代表主办方与部分参会嘉宾进行了座谈,并向论坛的理事会成员赠送了纪念品。张辉、秦雪征参加了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