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春暖花开,正是读书好时节。2016年3月25至27日,第十二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召开。本届史学论坛秉承砥砺学术、促进交流的理念,为全国历史学专业的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科研成果、交流学术经验的平台。
第十二届史学论坛收到数百篇来自全国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投稿论文,经过严格审稿筛选,共有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日本等地26所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的61名代表的优秀作品选入本届论坛。本届论坛与往届相比,在形式上有所调整,设八个分论坛,实行分论坛召集人负责制,分论坛各自设置主题,以期对焦学术前沿,增强论坛的学术性、专业性与思辨性,提高对话的质量与效果。
25日下午,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召开,历史学系的主要领导与全体参会人员出席了开幕式。历史学系主任张帆教授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提到,目前史学界正处于一个“大换届”的时代,50后老一辈史学家逐步退休后,60、70后中青年历史教师担负起史学发展的重任,但由于时代背景,中青年教师相比于老一辈史学家而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张帆认为不必为此而失望,并寄希望于80、90后的青年学者,相信他们能够为史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会代表李根利、2015级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召集人代表徐鹏、2014级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参会代表王思思分别发言。
随后,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罗新教授作了题为“漫长的余生:个体生命史所呈现的大时代”的讲座。罗新认为历史学需要“在中心发现边缘,为边缘讲述历史”,他以北魏的女子王钟儿的墓志为线索,从王钟儿个人生命史的角度,以小见大,分析伴随王钟儿个人命运跌宕起伏的大时代以及北魏朝廷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用个体生命史对抗“大历史”的个案研究。
26日,八个分论坛同时召开,参会者进行了精彩的论文报告和点评。其中,分论坛六以“城市空间与政党政治”为主题,对“城市的历史”与“城市中的历史”进行了讨论,展现出“城市”在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不同面相。例如,赵鹏梳理了中共地下党在四川的组织与活动;徐鹏对成都市在人口疏散过程中获得意外发展进行了研究;赵秀宁分析了日本在青岛的“献铜运动”;其他参会者分别对上海、长春、北京、温州等城市空间内的政治与社会进行了探究。王奇生教授、王元周教授分别对参会代表的论文进行了点评,并就史料搜集、行文叙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黄道炫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共‘三八干部’的养成”的讲座。黄道炫认为,“三八干部”以知识分子为主,素质与能力较为突出,他们不仅是抗战时期具有先锋与桥梁作用的革命干部,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要的技术干部。中共通过训练班、整风、审干等一系列政治教育与政治运动,对“三八干部”进行了思想改造与内心改造,从而将“三八干部”纳入到中共革命体系之中。同时,黄道炫还提醒大家关注日记中的史料信息,以《沈霞日记》为例,说明日记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作用。
第十二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参会者表示收获颇多。会后,部分优秀论文将在《燕园史学》结集出版。